公祭鼎的传承与纪念性意义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设立的,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铜鼎就成为了传国重器,更是见证了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重要史实。
公祭鼎的原型是以目前出土最大的圆鼎安徽寿县发现的东周时期的“楚大鼎”为原型,并按照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国家公祭鼎按比例放大了楚大鼎,其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内口径115.6厘米,鼎耳高49.8厘米,鼎足高91.5厘米,底座为高45厘米,长宽各200厘米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首次举行国家公祭。无论古今中西,数字、材料、形状与颜色等被赋予象征性含义,最多体现在国家纪念性建筑中。国家公祭鼎作为重要的国家公共纪念性活动也承载了这一传统。由于国家公祭鼎的体量是按楚大鼎等比例放大,所以国家公祭日的日期由公祭鼎重量的数字所体现。
国家公祭鼎铭文亦承载了铸鼎记事的传统功能。通篇铭文采用中国大陆官方使用的简体字。鼎正面器身上的160字正文撰文为讲求对仗押韵、气势磅礴的骈文体用魏碑体书写成,从铭文内容到书写风格上都符合对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历史性事件的记载以及对遇难人民悼念的庄严情感;而鼎后由三足划分的两个区域内的文字则如同对正文注释的题跋,分别用287个较小的楷体书写记录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以及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首次举行国家公祭日的事件。如同楚大鼎的腹部和足部的铭文“安邦”,“国家公祭鼎”五个大字被用篆体鎏金铭刻于鼎的基座之上,反映出国家公祭鼎国之重器的性质。
公祭鼎的纹样简单清晰,鼎上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铜鼎的两耳与器身上部采用了源于希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为纹样。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相对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
推荐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铜关公雕塑款式和摆放
- 体育运动雕塑在校园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 校园雕塑的作用
- 作为设别系统的城市雕塑
- 广场雕塑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雕塑的价格相差的原因
- 适合安装在校园雕塑有哪些
- 铜雕塑中的红铜和黄铜有什么区别
- 雕塑厂家如何设计以城市为主的主题性雕塑
- 校园雕塑厂家在制作校园景观小品时的设计要求